小孩肚子疼是儿科常见症状,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,需结合疼痛部位、性质、伴随症状及孩子年龄综合判断。以下为常见原因及应对建议:
一、常见原因分析
消化系统问题
功能性腹痛:如肠绞痛(婴儿常见)、便秘(大便干结刺激肠道)、饮食不当(过冷、油腻、暴饮暴食)。
感染性肠炎:病毒(如轮状病毒)或细菌感染引发腹泻、呕吐,常伴发热。
肠系膜淋巴结炎:多见于学龄前儿童,表现为脐周阵发性疼痛,可由上呼吸道感染诱发。
外科急腹症(需立即就医)
阑尾炎:转移性右下腹痛,伴发热、呕吐,麦氏点(右下腹)压痛明显。
肠套叠:2岁以下儿童多见,突发剧烈腹痛、呕吐、果酱样血便,腹部可触及包块。
嵌顿疝:腹股沟或脐部包块无法回纳,伴疼痛、呕吐。
其他系统疾病
泌尿系感染:尿频、尿急、尿痛,下腹痛,可能伴发热。
过敏/乳糖不耐受:进食特定食物后腹痛、腹胀、腹泻。
心理因素:焦虑、压力大时可能表现为腹痛(如开学前)。
二、家长观察要点
疼痛部位:
右上腹:胆囊炎、肝炎(较少见)。
左上腹:胃炎、胰腺炎(多伴呕吐)。
脐周:肠系膜淋巴结炎、寄生虫感染。
右下腹:阑尾炎。
下腹:便秘、膀胱炎。
伴随症状:
发热、呕吐、腹泻→感染性肠炎。
血便→肠套叠、细菌性痢疾。
腹胀、停止排气排便→肠梗阻。
体重下降、食欲减退→慢性疾病(如炎症性肠病)。
疼痛特点:
阵发性:多由肠痉挛引起(如便秘、肠绞痛)。
持续性:需警惕阑尾炎、胰腺炎等。
三、家庭处理建议
暂时缓解措施:
热敷腹部(用温毛巾或暖水袋,避免烫伤)。
顺时针按摩腹部,促进排便。
少量多次饮水,避免脱水。
饮食调整:
暂停固体食物,改喂清淡流食(如米汤、稀粥)。
避免牛奶、豆类等产气食物。
药物使用:
益生菌:调节肠道菌群(如双歧杆菌)。
止痛药:慎用!儿童禁用成人止痛药(如布洛芬可能掩盖病情),必要时遵医嘱使用。
四、需立即就医的情况
剧烈腹痛,孩子蜷缩不动或哭闹不止。
腹痛持续4小时以上不缓解。
伴发热、呕吐、血便、腹胀、黄疸。
腹部触及包块或局部压痛明显。
精神状态差(嗜睡、烦躁)。
五、预防与日常护理
饮食卫生:避免生冷食物,定期驱虫(2岁以上儿童可遵医嘱服打虫药)。
排便习惯:鼓励每日定时排便,预防便秘。
心理安抚:减少孩子焦虑情绪,避免用“肚子疼”作为逃避上学理由。
提示:小孩腹痛病因复杂,家长需冷静观察症状变化。若无法判断或疼痛剧烈,务必及时就诊,避免延误严重疾病(如阑尾炎穿孔、肠坏死)的治疗。